客服服務熱線:

400-167-1811

文章詳情

理解數字化轉型的邏輯

作者:郭朝暉來源:蟈蟈創新隨筆網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V6gXpeIUtJIQyw38tV85QA

某甲經常出差,抱怨飛機航班太少。怎么辦呢?有人給他出一個主意:買一架私人飛機吧!如果某甲是馬云,這不失為一個好主意;如果某甲是我,這就太扯淡了。由此可見:一個主意好不好、能不能實施,關鍵要看外部條件。

我們在實施數字化轉型時,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。一個辦法好不好,關鍵是看企業的具體條件。條件不具備,再好的想法都無法落地。但遺憾的是:外人出的主意,往往是沒用的。為什么呢?因為條件已經成熟的事情,人家往往早就想到了。這就好比:有錢的老板可能老早就有私人飛機了,還要你來說?

我講課的時候,也遇到了這樣的困境。怎么解決呢?

我有一個觀點:在信息時代,人們往往不缺知識;人們缺少的是邏輯思維能力。這就好比,棋手的水平差,不是不懂下棋的規則,而是因為思考的深度太低。同樣,數字化時代,人們需要培養的是與數字化相關的邏輯思維能力。這種邏輯就是:創建好了什么條件,就可以做什么事情。

比如,在CAD的基礎上,可以把CAD、CAE、CAM聯系起來,可以在新的條件下進行知識和研發管理。再如,在設備數據采集的基礎上,就可以促進生產管理、設備管理、質量管理、操作管理;有了工業互聯網的基礎,就可以非常容易地促進持續改進、精益改善、業務集成。

每一步應該做到什么程度呢?

我一直主張,根據后面一步的要求,做前面一步的工作。這就叫做“以終為始”。用“以終為始”的方式做事時,可以防止做事的盲目性: 避免做到后面的時候,才發現前面的工作有問題、需要推倒重來。有人經常問:我把數據采上來了,怎么沒用呢?這種現象的發生,就是沒有采用“以終為始”的思維方式:你當時采集數據的時候,是為什么啊?!

人們的思維習慣,往往是走完第一步才會想到第二步;講課的目的則是告訴學生:走完第一步,可以繼續走第二步、第三步;第一步、第二步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。比如,工業大數據,本質上是為根因分析和數據建模奠定基礎的。所以,數據質量要達到一定的程度,才能實現這樣的目的,僅僅把數據采上來是不夠的。

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:創造做事的條件,可能比做事本身難度更大、工作量更多。這就好比,馬云買飛機不難,難點在成為有錢的馬云。數字化轉型中的許多問題,其實不在數字化技術本身。

在信息社會,理解邏輯往往比掌握知識更重要。掌握了邏輯,才能會用知識。



-END-



圖片

[掃碼關注赫里奧]







分享到:
會員登錄
登錄
留言
回到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