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服服務熱線:

400-167-1811

文章詳情

“聯動、創新、反饋” 閉環推進數字經濟政策工具

作者:劉麗超來源:數字經濟雜志網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yeDAw-tAPutP5Rrz9lgVA

當前,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,相關政策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牽引力不容忽視。但我國各地數字經濟政策仍存在落地不系統、實踐缺創新、運作不靈活等問題,亟須做到系統推進、提前研判與閉環管理,持續完善政策設計與配套優化。

近年來,各地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,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布局,并在國民經濟生產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費各環節展開創新探索和實踐,呈現整體性定位、多維度探索、特色化布局、多主體聯動的趨勢。當前,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,相關政策對數字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牽引力不容忽視。但我國各地數字經濟政策仍存在落地不系統、實踐缺創新、運作不靈活等問題,亟須做到系統推進、提前研判與閉環管理,持續完善政策設計與配套優化。

一、地方數字經濟政策基本情況

(一)從現狀看,在生產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費各環節加速創新探索生產側,注重產業結構和產業鏈條的雙重優化,打造數字產業集群。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布局。各地在產業方向選擇方面注重前沿與特色并重,提升集成電路、新型顯示等支柱性數字產業發展能級的同時,做大做強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興產業,前瞻布局未來網絡、量子芯片等未來產業。二是延伸數字產業鏈條。各地注重加強數字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,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并積極配套信息技術服務業,促進數字經濟細分領域產業鏈向上下游高價值環節延伸。同時,各地注重發揮重點數字化應用場景在行業領域的示范引領效應,深化數字技術、平臺模式等的產業融合應用,積極拓展新業態新模式。三是培育特色產業集群。各地積極規劃區域內數字經濟產業空間布局,加強產業基地、產業園區、重點發展試驗區等產業載體建設,推動特色優勢產業集聚發展。

分配側,推動平臺服務和金融資源普惠中小企業,促進資源分配均衡。一是發展普惠性“上云用數賦智”服務。各地重視提升企業“智改數轉”水平,支持中小企業獲取平臺數字化服務,鼓勵鏈主企業、數字經濟領軍企業加強資源共享開放,推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協同、產能共享、供應鏈互通,培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。二是發展數字普惠金融。各地積極推進“數據貸”“大數據+擔保”融資等金融產品及模式創新,探索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及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,以數字金融紓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,激發中小企業數據資產活力。

流通側,聚焦數據全生命周期和流通多環節施策,培育數據要素市場。一是加強數據資源管理。各地重視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數據資源體系建設,推進公共數據的歸集整合以及與社會數據的融合應用,注重政策引導、標準統一和規范管理。二是構建數據要素市場。各地將數據要素流通應用作為激發數據要素活力的必要路徑,并針對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應用的不同環節進行重點施策,嘗試打造數據交易中心、數據中介、數據經濟人等數據服務新模式。

消費側,圍繞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和新型消費兩端發力,擴展內需新空間。一是積極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,擴大有效投資,優化供給結構。各地更加注重推進網絡的高速化與基礎設施的智能化,完善各垂直行業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,提升工業互聯網支撐服務能力,并依托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樞紐節點工程,推進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布局。二是大力發展特色化平臺經濟,促進新型消費,釋放經濟發展新動能。各地將新型消費作為促進消費擴容和創新升級的重要支撐,紛紛推出培育新型消費的行動方案,通過打造特色消費場景,培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,激發消費增長活力。

(二)從趨勢看,圍繞定位、導向、內容和對象呈現四方面演化趨勢從政策出臺的定位看,地方政府避免單一的方向引領和投資刺激,更加注重政策的指導性和可執行性,通過頂層規劃、行動路線和地方法規的動態組合,強化政策的整體效能和精準施策。從政策制定的導向看,地方政府在響應國家戰略及“十四五”規劃部署的同時,因地制宜布局本地數字經濟發展。從政策涵蓋的維度看,地方政府注重完善包含產業、創新、財政、金融、區域等在內的數字經濟政策工具箱,積極探索創新多層次的工具和手段,強化政策的豐富度和協同性。從政策面向的主體看,地方政府注重構建社會、行業、企業、高校、第三方機構等經濟社會各主體多元參與、協同聯動、深度互動的數字經濟推進機制和監管機制。

二、存在挑戰

(一)政策條塊缺乏系統性協同。發展數字經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,需要多要素、多主體的統籌協調。現如今,各部門職責條塊關系顯著,政策落地“顧此失彼”,不僅影響單一政策的預期效果,更制約政策的推進與落地。一方面,政策支撐不配套、創新鏈堵點、斷點增多。多地將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”作為數字經濟政策的重點任務,但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鏈條配套的支撐政策跟進乏力,定向人才引進、財政預算投入、科研機構與學科建設、產學研深度融合等政策支持力度指向性不強。另一方面,政策牽引效果差、補貼效應不持久。在國家工業互聯網、5G等方面政策牽引下,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產業扶持措施,但相應使用規范、激勵及監督機制尚不成熟,導致部分企業過度依賴政府補貼。難以通過政策牽引,實現促進企業內生性增長目的,無法保持長期利潤。

(二)政策設計缺乏前瞻性創新。數字經濟發展速度已經引發生產要素、產權制度、市場組織結構和經濟增長動力等各方面本質變化,但政策設計過程仍呈現短視效果,仍未發揮政策的預期應用效果與主體協同效應。一是短視效應強。現階段,各地方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發展的政策措施,但過度聚焦本地發展痛點、堵點,刻意強調本地數字經濟發展特色,導致政策缺乏市場前景布局、產業技術洞見與前瞻發展趨勢研判。

二是應用效果差。以數據要素市場建設為例,當前已有15個省市正式頒布大數據條例、數據條例、數字經濟條例等相關數據條例,圍繞數據流通痛點、數據治理難點展開探索。但缺乏對數據流通、治理的全局性趨勢研判,極易陷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地方保護之中。導致政策實施后,無法實現系統性、集成性的預期效果,無法形成創新性政策試驗田的實踐反饋支撐。三是一體化難度大。現階段,地方法規數據要素市場化、價值化的手段較為單一,尚未形成貫穿政府、城市、企業、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數據融通機制。并且,聚焦屬地管理職能的數要素市場建設,難以推動區域數據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。

(三)政策反饋缺乏動態性響應。對數字經濟運行情況的實時監測、新發展要求的快速響應、貢獻程度的準確衡量,是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和研判區域經濟形勢的重要依據。一方面,政策反饋不及時。當前,各地針對拉閘限電、疫情反復、行業季節性波動等外界條件變化影響,不同程度上欠缺政策儲備、預警機制和快速決策。另一方面,政策反饋不靈活。現階段,各地政策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配套措施調整不靈活現象。如,地方政府大力促進新型消費,卻忽視了直播帶貨過程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惡劣問題,仍未建立靈活高效的行業管制措施。數據金融政策大力實施,但目前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,未能覆蓋到微型企業、個體經營戶等“長尾小微”經營者。

三、三點建議

(一)堅持系統推進,強化統籌協調。一是豐富數字經濟政策工具組合及類型,強化政企之間、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多主體、多維度協同,加強政策時效性和后續政策的跟進補充,建立“點-線-面-網”立體化發展路徑。二是地方數字經濟政策制定要加強央地聯動,堅持短期問題導向和長期目標導向相結合,針對短期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斷點、堵點問題,及時研究制定系統性解決方案,科學研判數字經濟未來發展趨勢,并基于中長期發展目標,提前鍛造支撐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配套能力。三是提升整合產業資源、主導產業協作的能力,打造產業級互聯網平臺,促進信息暢通和設施聯通,推進政府“鏈長”和企業“鏈主”充分合作、優勢互補。

(二)堅持前瞻思維,加強主動創新。一是推動跨行業、跨主體、跨區域的數據流通交易機制創新,探索和破解數據權屬認定、價值評定、交易方式、運營模式等難題。二是打造融合技術架構、應用模型、組件工具等的工業數據空間協同研發創新平臺,孵化工業數據空間開源項目,打造示范性工業數據空間應用場景。三是針對數字經濟帶來的諸多領域平臺化、網絡化的深入推進趨勢,

加強政府統籌和區域聯動,引導支持龍頭企業、頭部數字平臺企業開放技術、數據、工具、市場等資源,基于平臺開展供需對接和協同創新,推動資源要素基于平臺的跨區域調配,促進產業良性競爭。四是探索多跨協同治理模式,打破以行政區劃為依據的平臺生產經營稅收制度,深化以數據驅動的稅收共治改革。

(三)堅持閉環管理,完善評價反饋。

一是加強數字經濟產業數據挖掘力度,分析評估先進產業方向和技術研發動向,動態調整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場景,保障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的協調性和一致性。二是建立健全政策評價體系,綜合運用多種大數據手段和評估監管工具,追蹤分析、反饋評價數字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,監督應對需求的周期性、動態性政策調整,及時補足政策短板。三是優化數字金融考核標準,加強產融信息雙向披露、風險分析和監測預警,適當提高產業結構、技術研發配置類考核標準或評價指標,引導金融資源向中小微企業、創新成長型企業及項目傾斜。四是建立健全地方數字經濟發展的安全風險關鍵指標體系,實施常態化安全風險預警和協同防控機制,探索構建公眾參與的安全風險公共治理機制,為政府部門和數字企業有效防范、快速整改、高效處置和及時化解數字經濟安全風險提供事實依據。



-END-



圖片

[掃碼關注赫里奧]





分享到:
會員登錄
登錄
留言
回到頂部